天宁集团董事长 解尚明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开始认识并后来一直熟悉着尚明。这都缘起诗歌。多年以来,彼此各处一方,所从事的行业互不搭界,各自的人生更是迥然不同。但对于阅读和诗歌的持续热爱,我们人生曾经交集的部分,一直相互牵连着,重叠着。
在我眼里,尚明已然一名成功的商人。起步于广西北海,再上首府南宁,直到目前他常住大都会上海。君子之交淡如诗。至于他的项目,他的投资方向,他的身家几何,我不知道,也不必要知道。
我大概知道,尚明一直在做慈善和公益。问及他身边的老同事、老朋友,让他们帮着回顾一下,才知道尚明做公益慈善,竟然已有25年头了,也就是我刚认识他那一两年,就开始了。
不像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只要在公共场合,你做的事,只要想张扬一点,几分钟内所有的朋友圈都知晓个一清二楚。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传播的途径,靠报纸和电视。但我从未从北海日报或北海电视台遇见过尚明有关此方面的一点信息。
做了好事善事要让人知道,对于尚明来说,有点怪不好意思似的。即便今天,他的每一次慈善或公益行动,动作不小。有当地政要出席,有时还不乏国内大咖参与。但他从未给我转发过有关这方面的一幅图片,一个视频,哪怕只是片言只语。虽然,我们之间的每一天里,任何一个时段都可以手机互通文图视频信息。
“只要有一点能力,就要去帮助别人。”记得尚明曾经说过,小时候,他就一直记住母亲的这句话。
在2019年、2020年的春节前夕,尚明的双亲,我是两次遇见。两老身体健朗,慈眉善目,非常和蔼。眼见着儿子如今事业成功,用自己的成功来孝敬双亲,这是两代人共同的福份。
但成功对于尚明来说,仍在路上,他无法停顿下来。为自己,也为更多的人。帮助到人,让生意伙伴成功,让被帮助的人成功,他才觉得最有成就感。正缘于母亲的教导,缘于助人而得到的满足,尚明很早就走上了公益之路。
上个世纪90年代,“诗和远方”这一时尚热词还未流行。但尚明已怀揣诗歌一路远行了。作为一名“文青”,尚明从老家天津远道而来,来到了北海。他的公益行动,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但多是个人行为,不定时,不定期,不定数,因为无法定数。后来,事业有了起色,他的公益行动的力度慢慢加强。
15年前的一次川藏之旅,尚明途遇失学少年,遂引发他助学之恒念。此后的各种捐助,多随顺因缘。他害怕因为忙碌,会忘记某个特定的日子,忘记自己心中的承诺。于是,他成立了北海天宁慈善基金会(天宁慈善),此为北海首家民营慈善基金会。
天宁慈善的前身是由“天宁之花”助学机构生展而来。“天宁之花”成立于2006年。“欣于所遇,力所能及,行所当行”,是天宁慈善的恒定心念。
后来,天宁慈善捐助目光逐步投向传统医学的学习、继续教育、环境保护等。比如,帮助四川康定藏校的孩子学藏医,设立广西中医药大学奖学金,设立南宁武鸣“希望高中奖学金”。不再是随机性资助,而是成为定期的履行义务。捐助资学的目的,就一句话——“希望你们长大之后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与事,也能慷慨相助力不求回报”。就是让慈爱推己及人,代代相传。
2011年,与阿拉善SEE一见钟情。尚明说,因为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与生俱来对土地、大自然特别喜欢,同时怀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后来,长年在北部湾畔工作、创业,一直喜欢广西山水,喜欢广西沿海和红树林。
作为重要发起人之一, 尚明等人于2018 年 1 月 23 日成立了阿拉善 SEE 八桂项目中心,这是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在全国成立的第16个项目中心。在中心成立当日,就成功募款534万元。3年间,八桂中心发展有效会员共 26 名。会员除来自广西本土外,还有来自福建、上海、新疆等省(市、区)的企业家。
主动作为,引入深圳模式,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助力生态修复。尚明提出整合政府、企业、社区、NGO 等社会多方参与、启动“渠楠模式”。资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团队开展渠楠白头叶猴种群监测及社会行为研究。尚明还参与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的发起,并连续当选了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邀请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和广西红树林研究专家团队勘查用地适宜性。与防城港市政府、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签署三方框架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包括防城港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在内的保护地规划和管理,促进防城港市丰富的湿地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项目及活动引起包括央媒等多方媒体的关注。
日常状态中,尚明在空中飞奔,在贴地远行。每一年,他都去往距离天空和云朵最近的地方,去往地球的别一侧、另一端。他习惯于背负诗书远行。在旅途中,他会不失时机地记录一些诗意的文字。他也一直在读诗,一直在写诗,只为爱好。他的一些分行文字,偶尔会传到我的手机上。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但只要一直热爱着诗歌,他的心田就不曾荒芜,更不会荒芜。而所有的慈爱,早已开成一片不败的绿洲。